十年桃李三千士,今岁烟花一万重
——毕业生程名卉写给母校

时间:2018-12-04 星期二浏览次数:



        程名卉: 英特2015届高中毕业生,现就读于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基地班,已保研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。

一、纵横海之巨鳞,矫冲天之逸翰


        2016年6月1日16:05,古代汉语课,四川大学。
        成都的夏天,午后闷热潮湿,恰是怠惰与困倦开始满教室晃荡的时刻。手机屏幕亮了又暗,是社团和学生会的“收到请回复”云云;后排正疯狂抄写着课堂笔记,以另一种“笔落惊风雨”的形式撼动课桌;邻座掏着书包的侧袋,紧接着他的太阳穴喷发出风油精的灵魂芬芳。
        “同学们看这句话,‘英特’是个同义联合词……”
        有点耳熟啊?元神归位,我赶紧看了一眼板书,是贾谊《鵩鸟赋》前头引的一小段李善《文选注》:
        “然賈生英特,弱齡秀髮,縱橫海之巨鱗,矯沖天之逸翰,而不參謀棘署,贊道槐庭,虛離謗缺,愛傅卑土,發憤嗟命,不亦宜乎?”
        台上讲师深吸一口气,脸颊因激情讲课憋得泛红:“同学们,‘英特’一词是用来形容贾谊的。
        《白虎通》:‘五人曰茂,十人曰选,百人曰俊,千人曰英。’千里挑一的人才能被称为‘英’,是才华出众的意思;《诗经·秦风》中‘维此奄息,百夫之特’句,郑玄笺‘百夫之中最雄俊也’,‘特’同样也是才华突出的意思。”
        大概是那天隔壁撒翻的风油精太辣眼,要不就是后排抄笔记的兄弟晃得太动感,我对于这一堂课的具体内容着实印象不深了,只剩下一句话在我的朋友圈和脑袋里存档。
        “英特”,同义联合,才华过人,品性出众。
 
二、平衢骋高足,逸翰凌长风

        诚实地说,直到进入大学我还无法很好地回答“你们中学为什么叫这个名字”的问题。为此,我用过两种不同的说法。

        其一,声情并茂地朗诵数遍英语六级例句,然后对室友说:“因为我们学校教学是英语特色,而且我们英语特棒。”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其二,神情凝重地低声复述:“英特耐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!”然后对室友说:“我们学校是一所国际化的中学,与很多国外中学、大学都有合作交流的关系。出国留学的同学很多,学校里也有不同国籍的同学。来,跟我念——英特耐雄纳尔,国际。”

        如今一想,用李善的“英特”二字来解释未尝不可。我的母校尊重所有人的过人之处,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、个性发展与思辨能力——才华并不囿于学习成绩,而品性正对应素质教育。多年过去,我再不曾见到食堂排队时还拿着课本和单词卡的盛况,也已绝少遇见有勇气拍着对方肩膀说出“请不要插队”的看客,但对那句“为不可预测的未来培养健康成长的学生”依然印象不减。

        那个常年埋在书堆后,看起来迷迷糊糊又不太起眼的男生。主题“阳光”的征文比赛,他得奖的作品是篇名为《启明长庚》的科幻。脚边的书袋里时不时换一批新奇的——阿西莫夫的《基地》、刘慈欣的《三体》、《西西弗神话》、《蒙田随笔》……他挠着脑袋笑:“名卉,你那本量子物理的书我还想再看一遍,晚一些还给你吧。”

        另一个教室里喜听芭蕉雨的姑娘,被我们调侃常与姬昌四子对弈。摆着手笑说自己学不动了,却能在期末拿出厚厚一摞条理分明的课堂笔记。不仅仅手工了得,她还对于汉文化了解颇深,突发感慨时,随口便是“一川烟草,满城飞絮,梅子黄时雨”。

        对着困难习题头疼的高个室友,熟知各种鸟类的学名与习性;腼腆又头发蓬乱的后桌,总是在研究理论物理的大学教材;看起来邋遢且爱玩游戏的少年,坐上钢琴凳时显得恣意洒脱;脾气暴躁的教室角落拥有者,唱起《Better Man》时眼神会发光;周末回校嘻嘻哈哈讨论着综艺节目的女孩们,有的是乒乓冠军,有的是设计高手……

        我想起高考前,为缓解压力在课间画着手绘明信片的自己,因害怕被父母指责不务正业,偷偷把它们夹在厚厚的历史课本里。偶然间被路过的英语老师发现,我正遮掩不及,他却笑道:“怎么不去学美术,真可惜。”

        还有为了艺术节道具而在寒夜里刷着一人多高魔术箱的自己;为了英语配音比赛搜罗各种杂物,尝试最佳音效的自己;为了打辩论而熬着夜和队友磨辩的自己;为了不辜负看台上呐喊的班主任与同学,在跑道上带伤冲线的自己;为了英语节橱窗展板而小心翼翼在泡沫板上镂刻贝聿铭头像的自己。

        以至于我会为此感到不可思议——母校总有层出不穷的平台和机会安放每一只木桶的长板:五大节、选修课、社团活动以及各种有趣的比赛。若要形容英特学子在此环境中的模样,我想引一句李太白的“平衢骋高足,逸翰凌长风”。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长跑,从来没有唯一的出口,没有谁是驽马,也没有谁不是驽马。
 
三、自能成羽翼,何必仰云梯

        入了中文的门后,我很喜欢李亚伟写的《中文系》
        “……
        有时,一个树桩般的老太婆
        来到河埠头——鲁迅的洗手处
        搅起些早已沉滞的肥皂泡
        让孩子们吃下,一个老头
        在讲桌上爆炒野草的时候
         放些失效的味精
        这些要吃透《野草》、《花边》的人
        把鲁迅存进银行,吃他的利息
 
        当一个大诗人率领一伙小诗人在古代写诗
        写王维写过的那块石头
        一些蠢鲫鱼和一条傻白蛙
        就可能在期末渔汛的尾声

        挨一记考试的耳光飞跌出门外
        老师说过要做伟人
        就得吃伟人的剩饭背诵伟人的咳嗽
        亚伟想做伟人
        想和古代的伟人一起干
        他每天咳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图书馆
        回到寝室
        ……”

        进入大学会遇见在不同领域拔尖的选手们,许多有天赋且努力胜于我的同伴。这使我收起浅薄的自傲,于庸常中学习厚积薄发。但也时常讶异于周围一些同学写作时成段背诵的套路。部分经验之谈也使我大开眼界,譬如下载十几篇高引用率的知网论文,进行复制拼贴,删删改改,再添点自己的总结成为一篇原创论文;上课不用听讲,期末复印学霸的所有课堂笔记突击背诵三天。

        “课堂展示和专题主讲这种事,就是又麻烦又没有意义啊”,有人这么抱怨道。

        借鉴和学习无可厚非。或许正因为习惯了在英特时英语课换着花样的课前pre与小组合作,着迷于在每周一次的书评与随笔中将独立观点理出逻辑,执着于不为否定而否定的批判性思维训练,我反而更倾向于成系统地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见解。(值得一提的是,我想插句题外话,英特每年给大家开的书单和影单都非常珍贵,值得好好保存。毫不夸张地说,高中时期的书单几乎囊括了我大学课程需要阅读的大部分书。)在英特的经历教给我在大学的第一课,是尊重不同人的价值观与选择,但可以不认同。

        一个多月前,正值保研复试,我独自在各地奔波。复旦面试前一晚,我忐忑地给妈妈发了条微信:“紧张。”过了一小会,她回道:“不要紧,你们英特出来的孩子都是很自信的,而且很优秀。”那一瞬间,无措的情绪又重归平静。

        坐在光华楼前的大草坪上,我捏着简历,脑内回想起2015年浙江工商大学的三位一体招生。得益于辩论队的经历,我选择了与大部分人相左的观点进行论述。就如同在英特的课堂上与组员讨论、和老师交流一般,谈论独立的看法并非不合群的异类,观点只谈合理无关对错,我没有因未随主流而感到失去“安全感”。

        在英特呆过的这六年,我见过许多自信的面孔:北京全国英语比赛场上笑容灿烂的学长;自由辩期间,话筒到了手里自然就有反驳论点的辩友;撸起袖子咬唇攻坚数学周末练习最后一大题的双胞胎;台下咋咋呼呼,台上脊背笔挺的卷毛……

        比起家长评价的“自信”,我更愿意相信英特带给我们的印记是一股“钻劲”——没有尝试绝不谈放弃,永远在与自己较量。我们信仰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以三隅反。不查证便不随意发言,不探寻便不随意提问。因其独特,故而心生浩然之气。

        自能成羽翼,何必仰云梯。在母校十周年生日之际,衷心地祝愿母校发展得越来越好。也希望英特学子们带着过人的才华、出众的品性与独特的自信,一日同风起,扶摇九万里。

        最后附上拙作冬韵七律二首,作为献给母校的贺礼:
 
戊戌年贺杭州英特十周年诞辰
地锦骤红争满壁,清霜难隐早梅踪。
十年桃李三千士,今岁烟花一万重。
丹桂枝头临书卷,青云路上忆晨钟。
英游自有昆仑胆,特绝渊鱼且化龙。
 
自勉
又见猿猱攀蜀道,青崖紫障复相重。
风翻竹海千层浪,云踏松涛万丈峰。
仄径从无康泰处,慎行始与妙微逢。
墨兰独爱岩峦顶,岂送幽芳向懦庸。